青海名片:西宁的羌韵绣艺之美
丹噶尔皮绣作为湟源人民传统的手工艺术品,展现出精湛的技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具有上千年的历史,为我们了解湟源经济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一扇窗口。同时,丹噶尔皮绣也与茶马互市密切相关,承载着茶马互市时期的经济与文化交流。
位于黄河北岸、西海之东、湟水源头的湟源县,是青海省农业区和牧业区的交汇点。早在西汉时期,湟源已是交通要道,也是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湟源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被称为“海藏通衢”和“环海商都”。在这里,有着许多汉唐古堡、茶马互市和唐蕃古道等重要的文化遗址。受地理位置和农耕牧业文化的影响,丹噶尔皮绣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的研究和保护对于发掘和保护民族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皮绣是一种在各类皮张上进行绣花的手工艺术。丹噶尔皮绣是湟源人民创造的一种手工艺品,它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这一民族宝藏的了解却越来越少。岁月像一条匆匆流淌的河流,带走了许多往事和记忆,却也沉淀出闪光的艺术珍品。湟源县文化馆副馆长张永福在谈到皮绣时充满激情,他向我们揭示了皮绣的一些故事和特点。
湟源曾被称为“西戎羌地”和“丹噶尔”,这里是羌族人早期生活的地方,也是丝绸南路和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农耕文化与牧业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盛唐时期,湟源设有茶马互市,开辟了唐蕃古道,而宋代则成为丝绸南路的要冲。明清时期,湟源成为了西部民族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镇。清末时,丹噶尔城成为了*的贸易集散地,各地商贩和工匠纷纷来此,各类货物如牛羊、毛类、皮张等纷纷汇聚,贸易繁荣、经济繁荣,赢得了“小北京”和“环海商都”的美誉。商业贸易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几千年来,各种民族在湟源居住和融合,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和展现,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各类皮绣成为他们展现这一愿望的方式。丹噶尔皮绣就是在这种丰富的物质条件和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产生的艺术品。
通过对丹噶尔皮绣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湟源经济贸易的发展历程,还能深入了解茶马互市的重要性。茶马互市是古代中国与西域、南亚等地区的重要贸易活动,湟源作为茶马互市的重要驿站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丹噶尔皮绣承载着茶马互市时期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丹噶尔皮绣作为西宁的羌韵绣艺之美,展示了精湛的技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研究这一古老的手工艺术品,我们能够一窥湟源经济贸易的发展历程,了解茶马互市的重要性。同时,丹噶尔皮绣也呼唤我们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将其传统的技艺和文化内涵传承给后代。青海的羌韵绣艺,注定会在大数据时代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发展。